您正在访问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平台:88.118.89744 前往国家顶级节点服务平台查询
资讯

13109875857

首页 > > 艾灸时长要分部位

艾灸时长要分部位

2025-10-18 00:00    来源:生命时报  点击量:36  评论(0人参与)
 

艾灸作为中医传统外治法之一,凭借其温通经络、扶正祛邪的独特功效,展示了不俗的治病养生实力。对于灸量,《扁鹊心书》中早有“灸不过三分,灸多则伤肌”的记载。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经络纵横交错,穴位分布全身,各部位皮肉厚薄不同,与脏腑远近有别,对艾热刺激的敏感度和承受力存在差异。了解“部位差异化灸量”这一概念,是提升艾灸疗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关键。


头面部的皮肤肌肉薄、神经血管丰富,对艾热较为敏感。艾灸应以“少而精”为原则,每穴灸3~5分钟为宜,艾条应距皮肤4~5厘米,同时要注意避免灼伤,尤其要保护好眼睛。
手腕、脚踝等四肢末端皮肉不厚,穴位较为表浅,又是许多重要经络所过之处,因此艾灸感传明显,易于得气。建议每穴灸5~10分钟,灸距保持在3~4厘米。不过,足底是肾经要地,且远离重要脏器,灸量可适当延长至二三十分钟。
胸腹部脏器集中,但各区域特点不同:1.胸部为心肺的“居所”,不宜大灸量,每穴5~10分钟为宜;2.上腹部为脾胃区域,可适当增加灸量,每穴10~15分钟;3.下腹部乃丹田之处,是培本固元要地,每穴可灸15~20分钟。
腰背部肌肉丰厚,耐热性强,艾热渗透效果好,且为脏腑俞穴(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聚集之处,尤其适合艾灸,是治疗慢性病和虚寒证的好位置。灸量以每穴15~20分钟为宜,可将艾条置于距穴位2~3厘米处,不感到烫即可。
除了时间参考外,艾灸还应遵循以下原则:1.感传为度。艾灸时应感受到热力渗透或传导,而非表面灼热,最佳状态是热而不烫、温而持久。2.皮肤变化。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宜,若出现灼痛感,应立即调整距离或停止艾灸。3.个体差异。老年人、体弱者应适当减少灸量,反之,寒证明显者可酌情增加灸量。4.时间选择。饭后一小时内不宜灸腹部,一般上午艾灸效果优于晚上,但足部适合睡前艾灸,更有助于睡眠。特别提醒,若艾灸后出现口干、烦躁等不适,应减少灸量或暂停,并适当饮用温水。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猜你喜欢

相关评论

好评
0% 0
中评
0% 0
差评
0% 0
       匿名发表     (内容限5至200字)     当前已经输入 0
  • 暂无评论

资讯排行

热搜新闻词

产品快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由网友自由发布,本站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沈阳市辽中区鑫美视力保健咨询服务工作室

备案号:辽ICP备2022012000号-4

公安备案号:辽公网安备21011502000120号